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活动

更有效力地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表时间:2024-12-27


12月27日上午,学院第七期学术沙龙邀请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编审、中国翻译研究院主任王颖思来院讲学,来自翻译系、公共外语的部分教师以及来自全校60余名学生参与了沙龙讲座,讲座由朱安博院长主持。



范大祺结合多年对外工作经验进行了题为《如何更有效力地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讲座。范大祺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工作的指导精神出发,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指导精神的指引下,范大祺从西方对华在国际舆情领域的“话语战”的角度出发,说明西方学界与政界普遍缺乏对华友好声音的现实。为了应对这一现实,我国实施了“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国家话语建构战略,旨在加强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话语权,并通过精准传播这一策略,将数字领域和全球南方国家视为战略重点,并对国内话语权工作相关机构进行了大规模重组,以更好实现我国获得“发言权”和“被倾听权”的目标。

范大祺进一步介绍并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话语建构的维度,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角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指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做法。范大祺谈到,首先在话语传播角度,通过对西方媒体舆情的监测,更好的实践做法是“结合数据案例的话语表达”,例如哈萨克斯坦《实业报》、西班牙《先锋报》等文章对我国徒步旅游者爱好的报道,间接地提升了西方对我国治理安全的积极认知;再如,从跨文化表达的角度缩短中西方认知差异,例如将“西城大妈”、“朝阳群众”这样有特色的表达翻译为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国际志愿者”这一称呼;第二、在对外话语传播中应适当转变话语维度,从概念解释概念的角度转变为“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采用“没有和平的世界就如失去父母的孩子”这样更加人性化的表达。范大祺还进一步强调了对外译介的首要标准是“政治正确”,这是政治责任感的体现,一些国际政治敏感词汇的翻译要站稳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与中国视角,外文局在这一方面不断持续努力并建构,例如建设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编辑出版中国关键词等。同时,范大祺还介绍了借助流行文化现象激发传播力和“外宣内做、”培养更多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诺”等更具人文情怀的外交话语战略。





范大祺分享结束后,中国翻译研究院王颖思进一步就研究院翻译课题、学生翻译实习基地以及韩素音比赛进行了介绍,并对威斯尼斯人推介鼓励学生积极报名韩素音比赛的努力给予肯定。

来自我院的教师代表吴迪介绍了翻译系实习实践以及学生竞赛获奖等方面的育人成果,范大祺和王颖思主任还与与会教师就翻译课题申报热点、难点等教师关切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并表示双方将进一步就学生翻译实习、翻译语料库免费共享建设以及翻译课题申报加强沟通。会后师生均表示参与此次讲座受益良多。


文字: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8567vip 吴迪

         图片:威斯尼斯人官方网站8567vip 张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