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科生培养 > 工作动态

【基层教研活动】高标准 严要求 师生协作 共促发展——2022~2023(2)期中教学检查翻译系教学活动简报

    发表时间:2023-05-22

教研活动

近日,行政副院长主持工作翻译专业负责人朱安博教授为翻译系全体教师以及翻译专业各班班主任老师做了题为《翻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报告。

 

朱院长首先回顾翻译专业从无到有、从语言教学到语言服务、学科教学从传统到多元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翻译专业的现状,指出翻译专业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挑战与机遇。他分析了翻译专业的几大误区,剖析存在的典型问题,指出AI时代机器翻译无法替代人类,学生职业发展不局限于翻译,教师也不局限于教授翻译。

随后,朱院长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翻译专业教师们的成长发展路径提供了指南,指出我院翻译专业建设需要坚持的发展路径,鼓励教师们从翻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结合自身院校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凝练特色,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教学层面,要关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最新动向,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和信息化资源提高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学术研究层面,要拓宽翻译研究视野和选题范围,构建学科背景多样、梯队衔接的翻译研究人才体系。在交流层面,要积极举办各类翻译学科建设论坛和竞赛活动;坚持翻译专业产学研协同对接,提升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服务语言服务产业。

最后朱院长分享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指出我们需要参照课程设置情况,找准短板弱项,解决专业发展实际问题,通过赴兄弟院校调研交流,开拓工作思路,借鉴兄弟院校在翻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经验与做法。

 

报告在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聆听了报告的老师们表示,报告内容翔实,点面结合,指导性强,对于下一步翻译专业建设发展具有举定向的作用,为老师们的个人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教案和课件规范检查

期中教学检查期间翻译系组织教师对系部开设的所有课程的教案和课件的材料完备程度、教学内容及规范程度、思政融入、教学设计水平、创新性及特色情况进行研讨和检查,对在自查、互查和抽查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及时进行了反馈和纠正达到了教学检查的效果。

经过个人自荐,系部遴选,翻译系推荐李莹老师主讲“经典文学名著及译作赏析”通识选修课的教案、课件参加学校层面的交流。“经典文学名著及译作赏析”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中文名著及其英译本、英文名著及其中译本,不仅将国外优秀著作“请进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力图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力争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李莹老师编写教案将新理念、新案例纳入其中,体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成效显著、示范作用广泛;制作课件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支撑效果显著,具有优势特色。

 

学生座谈会

5月17日,师生座谈“下午茶”的形式在文理楼C座520会议室开展。翻译系艾瑞主任和14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听取学生关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真实感受,改进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工作。学生代表在会前充分全面收集了班级同学的想法,活动现场发言积极踊跃。通过面对面的师生问答和讨论式的互动交流,学生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也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活动开始后,艾瑞主任首先介绍了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直抒己见。学生们在积极氛围的带动下,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已开设课程的体会和对于未来课程安排的期待。在活动中,学生们分别围绕课堂学习氛围、全英授课、笔译类必修课、语法课等话题畅谈感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艾瑞主任对学生们的建议做了认真记录,对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尽的解答,并给出了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对于学生集中提出的专四考试答疑和CATTI考试指导等方面的需求,艾瑞主任现场推动,及时落实,给出了让学生满意的解决方案。活动中,高年级学生也结合自身经验为低年级学生遇到相关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建议,实现了朋辈引领的效果。活动临近结束,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艾瑞主任表示,感谢学生们的真诚表达,相关意见老师们一定会认真考虑,并在下一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充分吸纳。未来学院将继续开展“师生下午茶”活动,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及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绘制更清晰、更适合的个人发展蓝图

参会学生表示,这次活动既有意义也有意思,干货满满,不仅解决自己关于课程方面的困惑,也明晰了作为翻译专业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愿景,会向同班同学积极传递本次活动的收获。

 

教学研讨会

期中教学检查期间,翻译系基于系部听课意见和学生座谈会的意见建议,组织了线上教学研讨,围绕本次期中教学检查重点内容进行研讨。

“综合英语”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补充、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学评测,重点开展形成性评价改革,关注学业预警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辅导与反馈,充分发挥评价的促学作用,实现以评促学。在课程导入、语言点讲解、语言产出活动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高级综合英语课程旨在巩固翻译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增强文化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了解基础的语言理论,熟悉语言使用策略。提高鉴赏、思辨、创新能力,学会深入思考,基于经典文本内容,结合现实语境,对课文内容、观点、意图、主题提出真问题,探讨解决方案。鼓励同伴合作,展开讨论,完成“阅读圈”任务,展示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各种口语、读写活动,通过基础调研,分析文化差异、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表达中国情怀。

“英语写作”课程依托课本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同时结合国内、国际状况选取资料,增强对母语文化的系统化掌握,打开世界格局。本课程重点在于语言基本功训练,学生在课上课下都有各种写作训练,有语法篇章练习,文章写作,同伴互评,老师每周每次作文都给予100%的评改,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的优点和缺点,并给特殊需要的同学单独辅导。每篇作文学生都要完成2-3稿的写作。同时每个月还有不同主题的日志,鼓励学生扩展阅读范畴。在教学中,注重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重视每个学习环节。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英语视听说”课程选用新国标英语专业核心教材,补充国内外权威英语广播电台的时事新闻和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多元话题的核心词汇,训练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思辨能力。课堂教学同时注重梳理听力、发音、演讲技能和方法,有助于学生们多方面提升信息处理能力、英语沟通和表达能力。小组集体展示和视听大作业任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汉英笔译”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相应的百科知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了解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汉英笔译基本技能、能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基础口译”课程在延用经典教材的同时,补充选用国家领导人讲话、总理和外长答中外记者问、“中国三分钟”等蕴含思政和时代元素的音视频素材,在培养学生基础口译技能的同时,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中国故事叙事框架的英文表达,为讲述中国故事打好语言基础。

“中西翻译理论概论”课程全面梳理和介绍中西翻译理论和流派,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回顾中国主要翻译思想发展及其与西方翻译理论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该课程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原则。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以雨课堂为依托,以微视频为拓展,教案和课件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三位一体。课上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加入多种形式的互动设计,同时也为学期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教学内容紧扣技术发展,实时根据学生反馈以及水平调整授课节奏。在教学环节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力争使学生掌握市场流行CAT软件的操作,并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便适应将来就业市场的挑战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旨在使学生可以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渊源、地理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内容,从文化角度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学术胸襟和眼光,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其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质,为其获得将来在工作、生活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查阅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读原著,看英文电影,熟悉文化背景,时常与学生见面,询问大家平时学习中的困惑,鼓励大家完成任务。

“工程翻译实训”课程是面向翻译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教育选修实践课程。通过知识点总结、翻译训练以及实习报告撰写,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翻译的特点与过程,巩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巧,应用翻译技术进行工程翻译。本门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语言服务效率,以便更高效地服务中外工程合作项目,增强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提升中国企业职工的国际形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中外企业合作贡献力量。

“影视翻译实训”课程通过指导学生研习优秀译制影片的字幕翻译与配音,解析影视作品的翻译过程,让学生了解影视翻译的特点,体会中外文化差异,培养学生以译语文化语境为导向的翻译能力,完成语言和文化交际的任务。课程指导学生选取一段英文影视作品并完成字幕汉译,然后使用自己的译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配音工作,学生参与度高、获得感强,任务形式新颖,受到学生欢迎。

“英语辩论实训”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实际的辩论场景,让学生参与辩论,练习辩论,在辩论实战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和交际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

                                                                                                                                                                                                                                                                  撰稿人:翻译系